作者:彭敦运
朗读:雷晓燕 郭天智

唐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起义军攻占江夏,消息传到毗陵(常州),副使皮日休(约838—约883年,湖北天门人)想起早年到黄质书房的经历,重抄了当年旧作《读书》:
家资是何物,
积帙(zhì)列梁梠(lǚ)。
高斋晓开卷,
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
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
犹胜凡俦(chóu)侣。

黄质书房在哪里?
郑店。唐时这里属江夏县黄鹤乡。

皮日休为何来此?
因为以“书房”命名一个村落,让一个财无其它,书却满屋的嗜读青年格外好奇。
令皮日休好奇的黄质书房,为隋时黄凤麟所创。

如果能穿越时空,就能发现距今1400多年前的巴州东南(今属黄州)黄家乡学的山长(校长)正要分家,让结婚一年的长子独立门户。
大媳妇从晨至午,泪眼婆娑。
二弟凤麟甚是不忍。既不忍老父手窄(不富裕)而长吁短叹,也不忍大嫂掩面泪奔。
他悄悄走到父母房间:“爷啊,过了这个月我就16了。自小就听您老说,汝南(今金口)乃诗书繁盛、物产丰华之地,我想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觅到新的发展机会。”
“儿哟,父母在,不远游哩。”母亲舍不得他,首先开口。
“娘,一大家人守在一起,地少房窄,什么时候才能出头?爷常教我 ‘当立四方之志’,我真的想出去闯闯。”
父亲知道老二不愿与兄争产,便忍住眼泪说:“麟儿,为父深许。你若出门,定能异乡立脚,成就一番;只是做人当以‘孝义’为先、诗书长继。”
记住了父母叮嘱的黄凤麟,揣好父亲给老友的信,登船逆水西进,直奔涂口。

到了古镇,经父亲老友、那位在汝南县做县尉的刘大人介绍,在码头上找了一份记账的差事,开启了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辛苦岁月。
那年月要找到一个饭碗很难,即使再小的官员,也要经过“九品中正制”的筛选。
这不,刘县尉就因祖上没人做过高官,即便文采照人、办事极能,也只让做个小县尉,而且此岗一蹲就是20年。

不过,也是这20年的风风雨雨,让他积累了不少见识。他深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因此,他在观察了黄凤麟两年之后,把他带到了八宝山(八分山)南的黄质湾,出钱帮他建了几间瓦房,办起了一所乡学,让他当山长,教导自己的子女及附近村童。
附近的黄姓湾子,听说来了本家山长,而且还是刘县尉所荐,纷纷牵童携稚,送来启蒙。
黄凤麟见此地也名“黄鹤”,乡与老家同名,顿感分外亲切,教起书来也格外卖力,所以不久就打开了局面。乡亲们见他以诚待人,怀畏做事,也都愿意接近他,即使族长说起他,也常竖拇指,为黄家出了这样一位年轻博学的山长而自豪。几年后,还给他续上了族谱,他也因此得以进入江夏黄姓的核心圈,参与决策族中大事。
又过了两年,他征得族长同意,拿出己蓄,并得到族长资助,在黄质湾西择地开基,修建了一栋书舍,摆放了不少好书专供附近少年借阅。据说这就是今天“黄质书房”的由来。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15年,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的后主陈叔宝,终于没能守住千里江山,只得把自家的玉玺奉给了隋国。开皇九年(589年),延续了212年的汝南县也被隋庭更名为“江夏”,县府由涂口迁入鄂州(今武昌)。刘县尉因是前朝官员,职位被夺,他也只好扛起铺盖,干脆来到黄质书房,给山长黄凤麟当起了斋司(后勤主管)。
不过,这位斋司时刻都在提醒凤麟:隋朝开国,百废待兴,必会选才,你可要努力啊。
仁寿四年(604年),文帝驾崩,杨广即位,这就是隋炀帝。

历史上的隋炀帝,虽然臭名昭著,但却做了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完善科举、大力拔擢人才的几件好事。
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在原有考试的基础上创设了“进士科”。
就是这个进士科,奠定了尔后1400年的科举基础,建构起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全新框架,即使是在世界历史上,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不过,由于时代局限,隋庭依然只允许获得五品以上官员推荐的读书人参加考试,严禁平民“投牒自进”,所以后代学者说,隋炀帝的国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只是打了个小补丁的“察举制”。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他的操作依然进步。

时刻准备着的黄凤麟,还在“进士科”没有诞生前的仁寿四年(604年),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在得到鄂州刺史的推荐后,也曾带了几个同样受到主官推荐的学生参加了乡试,结果包括他在内的7个考相公,同时“中贡”(考取贡士)。这下立时轰动,全鄂州都知道江夏县的黄鹤乡出了一位黄凤麟。
翌年(605年),50岁的黄凤麟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上摘取了乙丑科“进士第一名”的桂冠,并被炀帝授予“比部员外郎”。同时及第的,还有他的两名学生。
(所谓“比部”,乃魏晋时所设的一个官署名,为吏部尚书下属的专职衙门之一,主管稽核簿籍。隋初延续了这一传统,设侍郎、员外郎各一员。“比部员外郎”这一官职,相当于今天人事部的一个司长。)
《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曰:“隋,进士,黄凤麟,江夏人。比部员外郎。”

《江夏历代黄氏世恩》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凤麟,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梁建安公萧渊明乙亥年正月初五日亥时生,唐高祖武德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戌时病卒,寿七十有二,配胡氏马氏二夫人,葬江夏黄冈山之原金凤披霞穴”。
其实,这段文字有待商榷。首先,江夏郡在六朝时期不属于“黄州”而属于“郢州”,进入隋朝后属于“鄂州”。其次,在黄凤麟考中进士时还没有“状元”一说。
“状元”始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也就是说,黄凤麟考取进士85年,逝世64年之后才出现这一“状元”称谓,天授元年首科取士十六人,武则天亲自在洛成殿策试。在此之前,科考实行“糊名制”(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贡士考卷都糊名,以防作弊。武则天说应该信任考官,遂废糊名制,实际上是要从宽取士。当时,主考官用奏状向武则天报其等第名次,位于奏状第一位的,始称“状元”。“元”就是“开始”,状元就是“第一个奏状”,指代考试成绩第一的人[1]。
既然黄凤麟及第之时尚无状元之名,说他是“第一位状元”自然有些牵强。所以称这位相当于“状元”的学霸,还是用“头名进士”更合适。
为什么不干脆叫他“第一进士”?
原因就在有了状元这一称呼后,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那第四名就叫“第一进士”。

称黄凤麟为“头名进士”,就是为了区别后来的那个实际上名列第四的“第一进士”。
唐朝建立之后,已经64岁的黄凤麟也丢了“侍御史”这个六品官职,回到了江夏县黄鹤乡。
武德九年(626年)72岁的黄凤麟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由于他弱冠时就外出谋生,未曾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后人遵嘱,将遗体运回黄冈陪葬父母。从这一角度看,说黄凤麟是鄂州江夏县人,抑或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都不错,但要说他是“湖北江夏郡”人肯定不准,因为那时还没有“湖北”这个名称。

黄凤麟去了,但黄质书房依然书香四溢,而且数百年不淡。遗憾的是,咸淳九年(1273年)元将阿里海牙血洗江夏东乡,黄质书房化为灰烬。

明中期小规模重建后,1938年10月下旬又遭日寇军机轰炸[2],日军吉川、大越所部更是多次来此扫荡[3],不仅黄质书房被夷为平地,就连慈云寺也遭灭顶之灾,屋倒梁损、垣残壁断……
黄质书房再获新生是后来的事。
今天的黄质书房,坐落在郑店立交桥东两千米处,紧邻武汉绕城高速;她左拽黄质上屋,右牵黄质下屋,占地面积0.23平方千米,有居民30户,96人。因共享大健康产业园盛誉而重获勃勃生机。

注:
[1]刘海峰.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J].历史研究.2000.6.
[2]金峰.侵华日军在武昌县的罪行[J].武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87.
[3]武昌县志编纂委员会.武昌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78.

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讲者 雷晓燕 网名嫣然一笑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唱歌更爱朗诵,用声音传播美好,让灵魂在声音里升华。

朗诵:郭天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上校政委,华之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热爱朗诵、曲艺艺术,发表作品若干。曾获: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朗诵类一等奖,全国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66《黄质书房》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