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朗诵,宛如艺术花园中的娇艳红花,而配乐则是那不可或缺的绿叶。您是否好奇,怎样的音乐才能为朗诵添彩,使其魅力倍增?在本次讲座中,将深入解读朗诵背景音乐的设计、编辑与合成之道。从构建沉浸式情境,到凸显作品层次,再到解决实操中的种种难题,如音乐选择、长度适配、版权问题等,都将一一为您剖析。无论您是渴望提升技艺的专业朗诵者,还是满怀热忱的朗诵爱好者,都能在此收获满满,让您的朗诵作品绽放独特光彩。
“红花更须绿叶扶”
——浅谈朗诵音乐设计、编辑和合成解决方案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朗诵宛如一朵娇艳的红花,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展现着文学作品的深邃内涵。而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朗诵背景音乐,就如同那不可或缺的绿叶,看似处于辅助地位,却对朗诵作品的整体呈现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朗诵背景音乐的奥秘。
一、配乐的重要性
(一)构建沉浸式情境平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背景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环境要素,能够在朗诵过程中构建起一个特定的情境语境,进而激发朗诵者和听众的情感共鸣。

合适的乐曲就像是一位无声却有力的引导者,对朗诵者演绎作品起到引领进入、铺垫酝酿、烘托宣泄、切换转折、强化升华、延伸思考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作品和诵者的情感、情绪、情境、情景深度交融,形成一种立体的、动感的综合声效,极大地丰富和厚实了作品的内涵,使语言所表现的画面感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二)凸显作品层次与主题
每一篇朗诵作品都有着其内在严密的文脉逻辑和丰富的情感变化,或如潺潺溪流,平缓中偶有波澜;或似汹涌海浪,跌宕起伏。而每一首乐曲同样拥有前奏、主体和尾声这样完整的结构,并且不同曲子在结构、节奏和基调上各具特色。
在选择和剪辑配乐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据朗诵作品的具体特点,精心视情选曲、巧妙变换组合,充分发挥配乐在凸显作品层次与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提升艺术效果,弥补不足
恰到好处的配乐,犹如为朗诵作品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渲染气氛,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让作品的艺术效果得到质的提升。比如在一篇歌颂英雄的朗诵作品中,当朗诵到英雄英勇就义的高潮部分时,激昂振奋的交响乐骤然响起,那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仿佛将听众的情绪瞬间推向了顶点,使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让听众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配乐还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倘若朗诵者在某些地方的表达略有不足,合适的音乐可以巧妙地进行弥补,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使整个朗诵过程更加流畅自然。而在朗诵结束后,余音袅袅的配乐能够让作品的韵味在听众心中久久回荡,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若配乐使用不当,就会像在一幅精美的画卷上泼洒了污渍,严重影响作品的感染力。例如,在一首情感细腻、节奏缓慢的抒情诗朗诵中,如果搭配了一首节奏强烈、旋律嘈杂的电子音乐,音乐的风格与诗歌的意境完全相悖,不仅无法增强朗诵的效果,反而会让听众感到突兀和不适,分散他们对朗诵内容的注意力,使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这就如同美女化妆,合适的妆容能够凸显其美丽与气质;又似产品包装,精美恰当的包装能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对于朗诵作品而言,适用、美而雅的乐曲能够让优秀的朗诵更加出色,甚至能够让不太完美的诵读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掩饰。
(四)通过声效增强真实感
在音乐中巧妙地插入和点缀不同的声效,能够为朗诵作品增添强烈的情境带入感,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对于各种声音信号有着敏锐的感知和联想能力,特定的声效能够迅速激活大脑中与之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区域。

在朗诵一篇描写战争的作品时,适时加入枪炮声、马蹄声、人喊马嘶声等声效,能够瞬间将听众带入战火纷飞的战场,让他们仿佛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而在朗诵田园题材的作品时,清脆的鸟叫虫鸣声、潺潺的溪流声、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等,能够营造出宁静、祥和的田园氛围,使听众如同置身于美丽的乡村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然而,在使用声效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度,避免声效过于繁杂或突兀,以免干扰朗诵本身,应确保声效与音乐、朗诵内容完美融合,共同为作品的呈现服务。
二、配乐的技术性
(一)设计思路 ——“三位一体,有机融合”
1.理解作品特点,把握情感基调
无论对于朗诵还是配乐来说,精准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绪变化都是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不同的作品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内核,这是我们选择和设计配乐的重要依据。

不同体裁作品分析:对于散文而言,其情感表达往往较为细腻、自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情感基调宁静、舒缓,在配乐时可选择旋律轻柔、节奏平稳的音乐,以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自由体诗的情感则更为多样和自由奔放,像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可搭配具有现代感且节奏富有变化的钢琴曲,来契合诗歌的情感节奏。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李清照的婉约词,如《声声慢》,则适合用如二胡曲《汉宫秋月》这样哀怨、忧伤的音乐来烘托其凄清的情感。古文如《岳阳楼记》,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政治抱负的抒发,配乐可采用古典音乐与自然音效(如风声、雨声)相结合的方式,如林海的《琵琶语》与风声雨声的混音,增强情境感。

不同情感作品分析:情感为豪情的作品,如岳飞的《满江红》,配乐应选用气势恢宏、节奏强烈的音乐,如《英雄的黎明》,以彰显其壮志豪情;激情类作品,像食指的《相信未来》,可搭配节奏紧凑、充满活力的电子音乐,如 V.K 克的《未来》,激发听众的热情;柔情的作品,如徐志摩的《我曾经爱过你》,适合轻柔浪漫的小提琴曲,如《神秘园之歌》小提琴版,细腻地传达出情感;恬淡的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可选择如笛子曲《乱红》这样清新、淡雅的音乐,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悲情的作品,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用如大提琴曲《殇》这样深沉、哀婉的音乐,强化悲伤的情感。

不同风格作品分析:叙事性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选段,配乐可采用具有故事性、情节感的音乐,如《故乡的原风景》,随着朗诵的推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适当变化,以配合情节的发展;抒情类作品,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适合用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音乐,如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陶笛版,将抒情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解说类作品,如对历史文化的介绍,可选用庄重、沉稳的音乐,如《故宫的记忆》,增强解说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不同篇幅作品分析:长篇作品由于内容丰富、情节复杂,情感变化也较为多样,可能需要多首音乐或较长的音乐片段进行组合搭配,以适应不同的情感和情节变化。短篇作品则要更加注重音乐与作品的精准契合,选择能够迅速营造出相应氛围且简洁精炼的音乐。
2.把握声线特点,有的放矢
声线因素考量:不同的朗诵者具有各自独特的声线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性别、年龄、音质音色、音域音量、诵读节奏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而这些因素都对配乐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别与年龄差异:一般来说,男声的声线相对浑厚、低沉,适合搭配如大提琴、交响乐等具有厚重感的音乐。例如,在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低沉的男声与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豪迈气势。女声的声线较为清亮、柔和,适合与小提琴、古筝等音色优美、柔和的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搭配。比如,在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清脆的女声搭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婉约之美。年龄方面,儿童的声线稚嫩、纯真,可选择如八音盒音乐、轻快的儿歌旋律等轻松活泼的音乐。而老年人的声线可能带有岁月的沧桑感,适合如二胡曲、古典音乐等具有深沉韵味的音乐。
音质音色差异:音质清亮的朗诵者,其声音明亮、通透,可选择如钢琴、长笛等音色明亮的乐器演奏的音乐,以增强声音的纯净感。例如,在朗诵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时,清亮的嗓音搭配上钢琴激昂的旋律,能够更好地传达出青春的活力与激情。音质沙哑的朗诵者,其声音富有质感和沧桑感,适合如爵士乐、二胡等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比如,在朗诵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时,沙哑的声音与低沉的二胡曲相互呼应,更能体现出作品的深沉情感。音域宽宏的朗诵者能够驾驭更多的音高变化,可选择如交响乐、大型民族管弦乐等气势恢宏的音乐,充分发挥其声音的优势。而音域较窄的朗诵者,则适合选择节奏平稳、音域相对较窄的音乐,如一些简单的钢琴曲或吉他曲。音量较大的朗诵者,在选择配乐时要注意音乐的音量平衡,避免音乐被人声掩盖,可选择相对较为宏大、音量较强的音乐。音量细弱的朗诵者,则需要选择轻柔、细腻的音乐,以衬托出声音的柔美。
诵读节奏与情感变化:诵读节奏平缓的朗诵者,适合搭配节奏稳定、舒缓的音乐,如《神秘园之歌》《故乡的原风景》等,使朗诵与音乐的节奏相得益彰。诵读节奏急促的朗诵者,可选择如快板风格的古筝曲、快节奏的电子音乐等,增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紧张感。情感变化激越恢弘的朗诵者,适合搭配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激昂的民族音乐等。情感变化柔情甜美的朗诵者,适合如小提琴抒情曲、轻柔的钢琴曲等;细腻地表达情感。娓娓道来的朗诵者,可选择如吉他弹唱、简单的室内乐等,营造出温馨、亲切的氛围。伤感悲痛的朗诵者,适合如大提琴曲、二胡曲等悲伤的音乐等,强化悲伤的情感。
3.熟悉乐曲特点,深度融合
不同器乐情感特点:不同的器乐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这是我们选择配乐时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因素。

提琴类:小提琴的音色细腻、明亮,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有的旋律欢快跳跃,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小提琴版,适合配一些充满活力、情感欢快的诗文;有的则悠扬抒情,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适合配感情细腻、委婉缠绵的诗文。中提琴的音色相对柔和、悠扬雅致,如在朗诵一些舒缓曼妙、抒情味道浓郁的诗文时,如《雨巷》,中提琴的旋律能够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朦胧、忧伤的氛围。大提琴的音色深沉、厚重,其曲子一般带有深沉忧伤的情感,如《天鹅》大提琴曲,适合配一些表现悲哀、痛苦、伤感情绪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
交响乐:交响乐具有大气恢弘、强烈震撼的特点,其丰富的乐器组合和强大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因此,非常适合作为颂歌、史诗性作品的伴奏。交响乐的磅礴气势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古代英雄的壮丽事迹和宏大的历史场景。
民族乐器类:古筝、琵琶、古琴、竖琴等民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古筝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丰富,古筝的激昂弹奏能够增强作品的豪迈气势;琵琶的音色独特,既有清脆的颗粒感,又能表现出激昂或哀怨的情感,如在朗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琵琶曲能够生动地模拟出琵琶弹奏的声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古琴的音色古朴、典雅,适合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如在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古琴的悠扬旋律能够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竖琴的音色优美、空灵,如在朗诵一些具有梦幻色彩或浪漫情感的诗文时,如《再别康桥》,竖琴的声音能够增添作品的浪漫氛围。笙、箫、埙、葫芦丝、二胡等民族乐器,具有抒情、哀怨、忧伤或悲凉的特点。笙的音色明亮、柔和,如在朗诵一些具有民族风情或怀念情感的诗文时,如《彩云之南》,笙的声音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箫的音色悠扬、哀怨,如在朗诵古代思乡、怀古的诗文时,如《赤壁赋》,箫的声音能够增强作品的忧伤情感;埙的音色古朴、深沉,如在朗诵一些表现历史沧桑、人生感慨的诗文时,如《黍离》,埙的声音能够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悲凉的氛围;葫芦丝的音色甜美、柔和,如在朗诵一些具有云南民族风情的诗文时,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的声音能够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二胡的音色哀怨、忧伤,如在朗诵一些表现人生苦难、悲伤情感的诗文时,如《二泉映月》,二胡的声音能够深切地表达出悲伤的情绪。
钢琴曲:钢琴曲的风格多样,其中比较明朗轻柔的乐曲,如《童年的回忆》《水边的阿狄丽娜》等,适合配一些自然跳跃、节奏欢快的诗文,如儿童诗、描写春天的诗文等,能够增强作品的活泼氛围。而一些深沉、富有情感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系列,则适合配一些情感细腻、深沉的诗文。
西洋乐器类:小号、黑管、萨克斯等西洋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小号的音色明亮、高亢,适合表达激昂、振奋的情感,如在朗诵一些歌颂英雄、赞美祖国的诗文时,如《我爱你,中国》,小号的声音能够增强作品的气势;黑管的音色柔和、圆润,适合表达优雅、舒缓的情感,如在朗诵一些具有怀旧、思考的作品。
二、方法途径:“八法” 并举,厚积薄发
1.寻:有目的地搜寻扩展伴奏音乐资源,这是打造优质配乐的基础。如今,各类音乐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音乐素材,像大家熟知的 QQ 音乐、酷狗音乐,都是挖掘伴奏音乐的宝藏之地。比如在酷狗音乐 APP 里,打开搜索栏,输入主题关键词,若要为一篇赞美大自然的朗诵找配乐,输入 “自然 纯音乐”,就能出现一系列契合主题的音乐。除了主题关键词,还能按器乐分类搜索,假如朗诵作品适合用古筝来烘托氛围,那就搜 “古筝曲”,瞬间便能获取众多古筝演奏的音乐资源。此外,一些知名演奏者往往有其独特风格,通过搜索演奏者名字,也能精准找到特定风格的音乐。当搜索到合适的音乐后,记得点击下载保存,将其收入自己的音乐素材库中。以 QQ 音频为例,关键词检索就如同在茫茫书海中找到特定书籍的索引,通过精炼且准确的关键词,快速定位目标音乐。同时,还可以顺藤摸瓜,比如发现一首符合氛围的音乐后,查看其所属专辑或歌单,说不定能挖掘出更多风格相近的优质音乐。

2.藏:收藏音乐并分类建库,方便后续使用。当我们在各个平台搜索到大量音乐后,杂乱无章地存放会导致后续查找困难。所以,要将收集到的音乐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音乐风格,可分为古典、流行、摇滚、民谣等;依据情感基调,分为欢快、悲伤、激昂、舒缓等;还能根据适用的朗诵体裁,如古诗、现代诗、散文等分类。以古诗朗诵配乐为例,将《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适合的古筝曲统一归入 “古诗朗诵 - 古典风格 - 舒缓情感” 这类文件夹中,下次需要为古诗朗诵选配乐时,直接打开对应文件夹,就能快速找到合适的音乐,极大提高了选曲效率。
3.赏:经常浏览所藏音乐,择优汰劣,做到心中有数。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音乐素材库会越来越庞大,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太满意的音乐。定期花时间去欣赏这些收藏的音乐,在聆听过程中,判断其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对朗诵配乐的需求。对于那些音质不佳、旋律平淡或者与常见朗诵情境适配度低的音乐,要果断淘汰。比如一首原本收藏的所谓 “舒缓音乐”,在实际聆听时发现节奏忽快忽慢,旋律衔接突兀,就可以将其从素材库中删除。而对于那些每次听都能让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并且在以往朗诵实践中效果良好的音乐,要重点标记,加深印象,以便在后续选曲时能第一时间想起。
4.比:选用配乐时,要反复比较不同曲子,确定哪些更适合相应的朗诵作品。每一首朗诵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可能是豪迈奔放,可能是婉约细腻,也可能是深沉厚重。面对众多候选音乐,需要将它们与朗诵作品进行细致比对。比如在为李白的《将进酒》选配乐时,候选音乐有激昂的交响乐《英雄的黎明》和节奏明快的古筝曲《战台风》,这时要分别播放这两首曲子,同时朗诵《将进酒》,感受音乐与文字结合时的效果。《英雄的黎明》宏大的气势,能将李白诗歌中那种豪情万丈、对酒当歌的奔放情感烘托得淋漓尽致;《战台风》虽然节奏明快,但在表现《将进酒》深沉的情感底蕴上稍显不足。通过这样反复比较,就能筛选出最能展现朗诵作品魅力的配乐。
5.试:配合诵读声音,试听和感受实际的音乐效果和感情温度。找到几首候选音乐后,不能仅凭想象判断其是否合适,一定要将朗诵音频与音乐进行实际搭配试听。如今有许多音频编辑软件或手机 APP 都具备简单的音频合成功能,比如剪映 APP,将朗诵音频和候选音乐分别导入,调整好音量比例后播放。在试听过程中,注意音乐与朗诵的融合度,是否出现音乐盖过朗诵声音,或者两者节奏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在朗诵一篇节奏缓慢、情感细腻的抒情散文时,选用了一首节奏稍快的钢琴曲,试听时就会发现音乐与朗诵的节奏脱节,无法营造出应有的氛围,此时就需要重新调整音乐或对音乐进行剪辑处理。
6.剪:通过修整、调整、搭配,让音乐满足作品需要。很多时候,找到的原始音乐并不能完全契合朗诵作品的时长、节奏或情感变化,这就需要进行剪辑操作。利用专业音频编辑软件,如 Adobe Audition,或者操作相对简单的剪映电脑版、手机版都可以。比如一首音乐前奏过长,而朗诵作品开篇就需要迅速进入情境,这时就可以使用软件将音乐前奏缩短;若朗诵作品中间有一段情感转折,需要音乐也随之变化,就可以从其他合适的音乐中截取一段过渡旋律,插入到当前音乐中。在剪辑时,要确保音乐的过渡自然流畅,不能出现生硬的拼接感,让剪辑后的音乐能完美贴合朗诵作品的节奏和情感发展。
7.调:统揽诵声和乐曲,区分层次,调整音比,平衡声音,实现整体调优。在完成音乐剪辑并与朗诵音频初步合成后,要从整体上对声音效果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在音轨中最高音量按 5 份计算,若朗诵音量占 4/5,那么配乐音量对应占 3/5;若朗诵音量占 2/3,配乐音量则对应占 1/3。但这并非绝对标准,还需根据朗诵作品的情感变化灵活调整。比如在朗诵一篇情感逐渐激昂的作品时,随着朗诵者情绪的高涨,音乐音量可以适当增大,增强情感的烘托效果;而在一些抒情、宁静的段落,音乐音量要相对减弱,突出朗诵者的声音。同时,要注意声音的层次感,不能让音乐和朗诵声音混为一团,要让听众既能清晰听到朗诵内容,又能感受到音乐的渲染氛围。
8.合:完成朗诵作品的合成,然后分类单独存档,以备后用。当经过前面一系列步骤,将朗诵音频和配乐完美融合,并且整体声音效果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就得到了完整的朗诵作品。此时,要将其按照一定规则分类保存,比如以朗诵作品名称、朗诵者名字、朗诵体裁等作为分类依据。例如,将某位朗诵者朗诵的散文《背影》,连同其配乐一起保存到 “散文朗诵 - 《背影》 - [朗诵者姓名]” 的文件夹中。这样在未来需要再次使用该作品,或者回顾自己的朗诵历程,总结经验时,能快速找到对应的文件,方便管理和使用。
三、注意问题
1.常用纯音乐做配乐:在为朗诵挑选配乐时,建议大家常用纯音乐。纯音乐没有歌词的干扰,能专注于营造氛围、烘托情感,与朗诵的语言完美融合,为听众打造纯粹的听觉体验。比如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时,选择如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这类纯音乐,其空灵、舒缓的旋律,不会分散听众对朗诵内容的注意力,而是巧妙地将听众带入散文描绘的美好情境中。相比之下,歌曲伴奏由于有歌词,容易与朗诵的文字产生冲突,使听众的注意力在两者之间分散。例如,当朗诵一首情感深沉的现代诗时,若搭配一首流行歌曲伴奏,歌曲中的歌词可能会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形成干扰,让听众难以专注感受诗歌本身的魅力。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像在朗诵《诗经》这类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韵律要求的作品时,为了强化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格,可以慎重选择合适的歌唱作为配乐,但这需要对音乐和朗诵作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与精准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轻易尝试。
2.不用强节奏乐曲做配乐:强节奏的乐曲,例如有着重乐点的钢琴曲、强鼓点的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等,并不适合作为朗诵全程的配乐。这类乐曲节奏强烈、鲜明,容易吸引听众的全部注意力,导致朗诵者的声音被弱化,使朗诵失去应有的主导地位。以强鼓点的打击乐为例,其强烈的节奏如同重锤敲击,会让听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那有力的鼓点上,而朗诵者的声音则被淹没在这强烈的节奏之中。当朗诵一篇节奏舒缓、情感细腻的抒情诗时,若全程使用强节奏的乐曲,两者节奏和情感上的巨大反差,会让整个朗诵显得极为不协调,破坏作品原本的美感和意境。当然,在朗诵过程中的某些特定高潮段落,为了增强情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适当短暂地引入一些节奏稍强的音乐元素,但要注意控制时长和强度,不能让其占据主导,影响朗诵的整体效果。
3.少用过频过熟的乐曲做配乐:在选择配乐时,要尽量少用那些被过度使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乐曲。像《大漠敦煌》《红旗颂》《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乐曲,由于在各类朗诵活动中频繁出现,已经让听众产生了听觉疲劳。当再次听到这些乐曲作为配乐时,听众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对乐曲的熟悉感所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朗诵作品本身的欣赏中,也使得朗诵缺乏新意和独特性。比如在一场朗诵比赛中,多位选手都选用《我和我的祖国》作为配乐,尽管朗诵者们都很努力,但由于配乐的趋同,很难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给评委和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让自己的朗诵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挖掘一些相对小众但却非常契合朗诵主题和情感的音乐,为朗诵增添新的魅力。
4.注意音比关系:音比关系在朗诵配乐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听众对朗诵和音乐整体效果的感受。一般来说,在音轨中我们将最高音量按 5 份来计算,以此作为参考标准来调整朗诵声音和配乐音量的对比。当朗诵音量占 4/5 时,为了保证两者的和谐搭配,配乐音量应对应占 3/5,这样既能突出朗诵者的声音,让听众清晰听到朗诵内容,又能使音乐起到恰到好处的烘托作用,增强整体氛围。而当朗诵音量占 2/3 时,配乐音量则对应占 1/3。不过,这并非是绝对固定的比例,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朗诵作品的情感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在朗诵一篇情感逐渐激昂的作品时,随着朗诵者情绪的高涨,为了增强情感的烘托效果,可以适当将配乐音量增大一些;而在一些抒情、宁静的段落,为了突出朗诵者声音的细腻情感,音乐音量则要相对减弱,让听众更专注于朗诵者的表达,确保声音层次分明,互不干扰,实现朗诵与配乐的完美平衡。
5.配乐结构要完整:一个优质的配乐应该具备完整的结构,即有清晰明确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的过渡部分,前奏、尾声和间奏层次要清晰分明,强弱高低要有明显的区别。配乐的转换过渡要与朗诵作品的结构紧密同步,相互呼应,共同推动情感的发展。例如,在朗诵一篇叙事性的作品时,开篇可能需要一段轻柔、舒缓的前奏音乐来引入情境,让听众逐渐进入状态;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情感转折处,配乐也要相应地进行过渡,比如从平缓的音乐过渡到节奏稍快、情绪稍紧张的音乐,以配合情节的变化;而在朗诵结束时,要有一段合适的尾声音乐,对整个作品进行收尾,给听众留下余味,让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如果配乐结构不完整,比如没有前奏直接进入主体音乐,或者在朗诵结束时音乐戛然而止,都会让听众感觉突兀,破坏朗诵的整体连贯性和完整性,影响艺术效果的呈现。
音乐设计、编辑和合成中的相关问题提纲
1. 音乐选择
1. 如何为特定朗诵作品挑选合适的音乐?
2. 有无现成适配特定作品的背景音乐及使用权限?
3. 从何处搜寻合适的背景音乐?
4. 朗诵作品是否可以不用背景音乐?
2. 音乐长度适配
1. 当音乐短于朗诵时长时如何处理?
2. 若音乐长于朗诵时长该怎么办?
3. 长篇朗诵作品,一两首乐曲不足以作为背景音乐时的解决办法?
3. 原创作品配乐合成
1. 针对原创朗诵作品,如何选择与合成适配的背景音乐?
4. 音频合成操作流程
1. 用手机和电脑进行朗诵作品音频合成的前期准备及剪辑流程?
5. 音频合成内容衔接
1. 制作背景音乐时,朗诵者如何报题目、作者、朗诵者姓名,在与作品正文及背景音乐衔接上的注意事项?
2. 朗诵背景音乐与作品合成时,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合适处理方式?
3. 现场演绎的背景音乐,上场前还是上台站定后开始播放合适,前奏时长及转换点如何掌控?
4. 如何区分乐曲的前奏和尾声?
5. 朗诵作品短,选用乐曲长,朗诵结束直接停止背景音乐播放是否可行?
6. 不同演绎途径下的配乐
1. 现场演绎和网络平台发布的朗诵作品,能否使用相同背景音乐,若能,如何调整优化?
7. 音量比例掌握
1. 朗诵音量与背景音乐音量大小(音比)的合适掌握方法?
8. 网络音乐资源获取
1. 如何在网络上寻找朗诵背景音乐,可利用哪些网站获取音乐素材,使用何种关键词搜索,如何下载及积累音乐素材库?
9. 网络购买音乐资源
1. 从淘宝等网站购买朗诵背景音乐资源的流程及购买后的使用(保存、下载、收藏、利用)方法?
2. 如何对购买的海量音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与有效运用,以及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10. 音乐版权问题
1. 从网络资源获取乐曲时,如何把握版权使用问题?
11. 特定乐曲使用注意
1. 世界名曲、英文名称乐曲在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 能否用 “国歌” 作为朗诵背景音乐,使用国歌的相关法律规定?
12. 乐曲适配原则与特点
1. 为朗诵作品合成背景音乐时应把握的原则,不同器乐乐曲的感情基调及风格特点,如何适配选用?
2. 中西器乐乐曲在选用时如何依据中西文化背景、民族风格、地域特点、情感基调、乐曲刚柔强弱等因素区别对待?
13. 多曲合成过渡
1. 选用多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在何处进行转换过渡最合适?
14. 歌曲类配乐使用
1. 能否用歌曲或歌曲伴奏作为朗诵作品的背景音乐?
15. 慎用器乐配乐
1. 哪类器乐的乐曲不适合或需慎用作为朗诵作品的背景音乐?
16. 合诵作品剪辑合成
1. 合诵朗诵作品的剪辑合成和调优方法、流程?
2. 多人在不同设备和环境下分别录制的合诵作品,如何实现贯通一气、格式一致、融为一体?
17. 音效运用
1. 如何使用音效强化背景音乐,营造和带入真实环境?
18. 音频格式处理
1. 剪辑完成的朗诵作品适用的音频格式,如何命名及转换音频格式?
19. 多音轨输出
1. 录制和背景音乐剪辑合成中使用不同音轨,完成输出时导出三个音频文件(合成好的朗诵作品音频文件、背景音乐音频文件和干声音频文件)的原因?
部分朗诵作品链接
【艺海拾珍】杨建松诵读《就是那一只蟋蟀》暨配乐剪辑实录
《琵琶行》吟诵、诵评及音乐设计感言
长诗联诵《李白》背后的故事
《李白》——贞冰千行巨献,“八先”联诵谪仙
《杜甫》——中华诗圣 贞冰长诗 荆楚之声 大家联诵
团队联诵《宇宙史诗》 欧阳贞冰倾心巨献
杨建松,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量已逾一亿九千多万。
摄影:杨建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