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贞冰 朗诵:杨建松

一九八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 题记

1
风
自远方吹向远方
吹向350年前一条青石板散落的泥土之路
吹向泥土路上前行的一具包裹在贮满寒气的长衫中的瘦小身躯
吹向一双掩盖在竹笠下的忧郁迷离的眼睛
这双眼睛 充满了
哀伤和愤懑
惊恐和疲惫
战栗和挣扎
压抑和疯狂
它引领我走向远逝的凄风苦雨
它引领我走近一位耄耋野老的无尽之痛

2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攻克北京
大明朝江山易主
紫禁城门楼上的箭镞
穿透了帝都近三百年威权的咽喉
万岁山干枯的虬枝上
一袭黄绫了结了一个由强至衰的王朝
甲申国变之际,八大山人年方十九
十九岁的八大山人刚近弱冠之年
他做梦也想不到劫难来得如此猛烈
他做梦也想不到祖先的王朝一夕崩塌
一个大明宗室的天潢贵冑
变成了一个国破君亡父死的逃亡者
一个王公贵族的金枝玉叶
变成了一个窜伏山林的丧家之狗
也许因为恐惧
素善诙谐的八大山人竟然三日无声
也许因为蔑视
素喜议论的八大山人竟然十日无言
这个常常娓娓不倦的书生从此喑哑
这个常常语惊四座的才子从此无语
八大山人只用眼睛说话
同意就点头
八大山人只用手势说话
不同意就摆手
这个曾经的贵胄
故意张扬着自己的哑口与无言
这个前朝的遗民
故意以不语表达失去旧朝故国的痛苦和愤懑

3
家园沦陷
曾经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
异族侵凌
曾经的华灯一盏一盏熄灭
从未有过的浩劫面前
八大山人心惊胆战
狰狞恐怖的黑夜来临
八大山人张皇失措
那个阳光而单纯的男孩以此不见
那个高贵而文雅的青年从此不再
一剃了之的他躲进深山
私身独善的他出家逃禅
他恨自己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践行南山采薇之志
他恨自己聪明非凡也脆弱非凡
4
自我谴责的八大山人走进了南昌介冈鹤林寺
恓惶惊恐的八大山人拜禅寺住持为佛门业师
介冈乃江西抚河边一个古老村庄
抚河绵绵 莲荷田田
茂林修竹 气象万千
千年以来,这里的饶氏望族
“学有尚,士有进,业有成,识有义"
明清两代,这个小小村落
先后高中进士七位举人数十位

业师乃江西禅门曹洞宗大头陀耕庵老人
大德高僧 天资高朗
机锋迅彻 慈悲渡人
这个深通禅理的住持对八大山人一见倾心
这个兼善诗文的长老对八大山人随分接引
鹤林寺内 青灯之下
“教法″有本 “证法"有序
参究切磋 唱和有随
介冈之外 师徒二人
与乡野村夫移樽坐久
与云游和尚好揜闲谈

他们走过烟霞万道的呼青阁
他们走过高耸入云的石门关
他们走过风尘隔绝的问香楼
他们走过一线虚空的摩云顶
他们走过千山青翠
他们走过万村烟水
饥即食
渴即饮
困即眠
寒即围炉向猛火
热即竹林溪畔坐
就象云在青天水在净瓶一样
平平常常 自自然然
随性适意 清净无染

而每每师傅示禅
总是教育弟子
着眼于实际
着眼于当下目下和脚下
无须刻意寻求
不必苦苦修行
因为,出门便是草
因为,平常心是道
而每每徒弟习禅
总是从人们视而不见的事物之中
发现了盎然的异趣

时而花红柳绿云白山青极为普通极为平常
时而海底红尘火中白雪奇特怪诞令人惊疑
时而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
时而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涛天
时而身行雨中而寸帛不湿
时而落身河水却口渴冒烟
时而冷在火中,难以捉摸
时而热在水中,不可思议
时而玄远而贴近,叫人难解
时而平实而空灵,让人着迷

在师傅眼中
竹影扫阶,尘土不动
月穿潭底,水面无痕
在徒弟心中
竹密不妨流水经过
山高哪碍白雪飘飞
漫游于山川草木之间
漫游于名利苟且之外
从春到冬,从早到晚
风餐露宿,行进在三千世界
不在桎梏之外求解脱
不在烦恼之外求菩提
不在生死之外求涅槃
他们只把当下一念之心孤立起来
不与过去联系
也不想未来如何
只专心于顿悟之后的不断真修
只专心于见道之后的不断修道

他们常常与猴子为伍
他们常常以栗子为生
身历险境 心历险境
却在心神激荡之中寻找和平与宁静的契机
身上的袈裟破了
胸中却有了包藏天地的正气
脚下的芒鞋烂了
口中却有了吐纳万载的清风

妙悟后的高僧
问有答无 问凡答圣
问是答非 问正答偏
答在问处 不离根本
开窍后的高徒
也无异于佛祖
高峰独踞 高绝世尘
即空即色 即凡即圣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

5
剃度十余年,八大山人便成头陀长老
竖拂称宗师,八大山人三十才出头
举手投足之间,一派动静威仪,一派修行本色
烛火映照之中,一派气韵清朗,一派神采俊逸
只有眉目之间不时掠过一丝忧郁之风
只有笔墨之下不时呈现一股抑塞之情
经书翻动在案上
念珠轮回在指间
袈裟飘忽在回廊
菩萨微笑在莲座
而年轻的头陀长老却行走于迷茫

尽管他深知
如果只是想清静,早已不是清静
如果只是怕烦恼,早已堕在烦恼中
如果只是望成佛,早已远离了佛道
尽管他明白
守祖训,严规矩,正道风是他的使命
不向寺庙结香火,此身何处是归宿?
但是香客接踵,信众熙攘
又知多少人只为祈福,多少人诚心问道?
莲花盛开,又有多少人花篮空空,多少人芬芳满怀?
听流水潺潺过庭前
看落叶寂寂飘阶下
永日萧然坐
澄心万虑忘
而年轻的山人却只能沉于梦中
借隐晦幽涩的诗文来抒发情感
借造型奇异的物象来表达寓意

他援诗入画
把一块占据画面五分之三的怪石
说成是来自神仙居住的地方
“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
浑无斧凿浪,不是惊神鬼。”
硬是让一块莫名其妙的石头有了灵魂
有了兀傲的性格和独特的思维
他标举“士气″

让一朵小花淡然开于严酷巨石的缝隙之间
泰山压顶而心灵笃定,不可辱没
自是一个圆满具足的世界
充满了艺术的尊严,充满了人格的尊严
他在《双西瓜图》上题诗
“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
咏叹的是瓜熟蒂落,果熟飘香
表白的却是自己遁入空门的被迫和无奈

6
鹤林寺内 白眉僧人
手推钟槌 轻轻一荡
钟声就慢慢像起伏的水波一样
漫向四野 漫向远方
而远方
寂静的山野间 有谁
停下了自己匆忙的脚步?
而山下
苍茫的暮色里 有谁
听见了自己静静的心跳?
那没日没夜每隔几个时辰便撞响一次的虔诚的心愿啊
那隐隐的凝重的充满了感召力的清静之音啊
它仿佛在不时地提醒山人
久居山间久住寺院的人
天天听闻钟声
是否 还能心与钟应?
是否 已经无动于衷?

7
深深的山 深深的夜 深深的寺院
淡月疏星 遍地清寒
大雄宝殿飞檐上的风铃轻轻摇响
八大山人心中的风铃轻轻摇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是,别说世上,便是佛门之中
“心头"真正没有“闲事″的人又有几个?
八大山人一天比一天变得阴沉了
“灌园长老"一天比一天变得迷茫了
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有暴力重新在他内心苏醒
一种到纯艺术的精神天地中安顿自己心灵的念头渐渐滋生
佛门中的八大山人已是心不在焉
住持长老的视线开始离开青灯黄卷投向滚滚红尘
而此时的红尘之中
改朝换代的动荡期已经过去
清廷已取消了对明宗室斩尽杀绝之策
生存环境的改善
便对生存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追问
我是谁?
我生为何事?
我死为何求?
何者又是我灵魂的依托?

8
大风吹过山岗吹过树林
山人 身体前倾 逆风而行
他走在一个没有星光没有月色的夜晚
他走在深秋 深夜 深山
大风把大山的骨头吹的乱响
大风把山人的僧袍吹得乱响
山人只顾
埋着头 顶着风 向前走
前面只有
更大的风 更黑的夜 更深的秋

山人 一个人走在山路上
山人 一个人走在大风中
他看不见自己的影子
他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
他也不想看见自己的影子
他也不想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他只知道 自己的脚步得自己走
他只知道 自己的灵魂深处
刮起了更大的风

9
尽管依旧是斋堂里青菜豆腐和水煮
尽管依旧是瓦檐下晨钟暮鼓答青磬
但心如止水的佛门长老早已内心骚动
但避世遁世的八大山人早已坐不住蒲团了
他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佛门的封闭与局限
他越来越强烈的需要回到人世间的广阔舞台
他开始频频接受山外世界的邀请
“莫负渊明里,还来看菊花″
他开始频频与致仕归乡的裘琏交往
他们谈诗论文
他们谈经论画
他们谈起还俗的愿望
他们谈起买山结庐的话题
八大山人越来越清楚了
自己被迫进入佛门其实是一种自戕
八大山人越来越明白了
自己被业师寄寓佛门期望的善待完全是一种错爱

八大山人开始倾力创作《个山小像》
才华恣肆的他
用篆书题写“个山小像″四字
用山谷体行楷题写所作七言诗一首
用董体行草行书楷书行楷隶书题写所作跋文六则
他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
佛门的行踪
所修的法门
所属的世系
全部作了隐晦但准确的交待
他又请好友们为《个山小像》作像赞和跋
假友人之手,叙自己本末
八大山人公开交代了自己一段被扭曲的人生
八大山人毅然表明了自己将要告别长久的逃遁
这个“西江弋阳王孙"的身上
毕竟流动着帝胄的血液
这个“住山20年"的高僧笔下
毕竟已意蕴一派不拘一格的大家气象

10
年过半百的八大山人终于还俗
回到故园的他
头戴旧布帽,一个人在大街上大笑痛哭
回到南昌的他
身披破长袍,一个人在小巷里高歌乱舞
“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害风魔。
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
这个蓬头垢面的明皇世孙喜怒无常
这个亦哭亦笑的天潢贵胄疯疯癫癫

待疯狂过后
年近花甲的八大山人再次娶妻
而娶妻之后
八大山人又不断写诗诉说自己对婚姻家庭的不满
“东畔荷花高出头,西家荷叶比舟轻。
妾心如叶花如叶,怪底银河不肯流。”
乍看似写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
东家的妻室多么好,西家的妻室多么妙
诗眼却说妾心如叶不结果
不能像荷花那样多子多福
这个又老又穷的艺术家一肚子的不满意
这个又冷又硬的纪念碑一肚子的冷漠自私乖戾气 
面对斗转星移的大千世界
佛门带给笔墨的静穆已无法承载他滚烫的热血
面对还俗生存娶妻生子的多重压力
人生的焦虑感和虚无感使他直欲疯狂而后已
跌宕的身世给他的书法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逃禅的经历给他的绘画赋予了复杂的精神内涵
思想的激荡给他带来了风格的激变
技法的精进给他带来了艺术的突破

怯懦于外的八大山人
开始挣脱唐宋法书的羁绊
大胆拆解传统笔法和结构
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
并融入绘画因素大胆夸张大胆变形

傲岸于内的八大山人
开始大胆剪裁与分割空间相结合
画内与画外相联系
运笔奔放 造型夸张
构图雄奇 线条洗练
气势开阔 意境深远

画假山 怪石兀立 怪模怪样
却浑然天成而毫无斧凿之痕
画西瓜 没有开口 沉默不语
却自是一片圆满自足

这个韬光养晦汉 画的是他的无语禅
这个零落种瓜人 画的是他的无言诗
画树 如T形
画鱼 皆鼓腹
画鸟 直楞着方眼瞪俗人
画山水 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枝枯叶败意境荒寂

画家禽 一足着地白眼向天冷光逼人之间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无一不现
这个遗世逃名老 画的分明是他的愤世嫉俗孤傲不群
这个艺术疯癫人 画的分明是他的倔强之气抑塞之情
把口如扁担的闲章钤盖在四尺丹青之上
把八大山人的落款连书成哭之笑之模样

哭哭笑笑中 山人
横涂竖抹千千幅 笔不工而心恭
笑笑哭哭中 山人
墨点无多泪点多 笔不周而意周
一哭一笑
山人超越了俗世的恩恩怨怨因因果果是是非非
一笑一哭
山人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了生命的海洋

11
尽管世上的艺术家各种各样
但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上无外乎三种:
一种是只知艺术不知钱
一种是既知艺术也知钱
一种是不知艺术只知钱

可怜的山人恰恰就属于第一种
到了老来知钱时却不知怎样去搂钱
他只知道凭着兴之所至而泼墨挥毫
他哪里懂得艺术也可以是谋取富贵之道
市井百姓送他一条鱼
他就画条鱼做答谢

市井百姓送他一个萝卜
他就画个萝卜做答谢
市井百姓送他一颗白菜
他就画颗白菜做答谢
小市民们争先恐后地围着他索字
他有求必应

小和尚们拉拉扯扯的揪住他索画
他也一点儿不生气
那些他根本看不上眼的权贵
即使送金送银也得不到他的只字片画
反而要从寺庙僧众和五行八作那儿才能买到
若有权贵让人拿请柬来请他去作画
他就说: “你不来见我,我怎么会去见你!”
若有他不高兴见的人
他就会举起一柄写了“哑″字的扇子挡住脸
懒得跟人再啰嗦
倔强的山人常常穷得揭不开锅
连做梦都在想着朋友们的救助
病中的山人写信给朋友:
“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也……"

可怜的山人又哪能想得到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不知有多少人指着他的名字扬名立万呢
不知有多少人指着他的名字发家致富呢
以得他真传自诩的伪书家伪画家沸沸扬扬
以他为旗号的伪学者伪学术沸沸扬扬
以他为主角的伪演义伪传奇沸沸扬扬
以他为招牌的书画店笔墨纸张店沸沸扬扬

他的《野塘双燕图》
在2005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会上以583万元成交

他的《个山杂画册》
在2008年的西泠印社拍场上以2352万元成交

他的《仿倪云林山水》
在2009年的北京匡时春拍场上以8400万元成交

他的《竹石鸳鸯》
在2010年的西泠印社拍场上以1.187亿元成交
而他生前所写的《滕王阁序》
九百余字的整幅书法作品在那时仅卖了五十元
廉价得与一担河水差不多……
好在,再一次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八大山人
终于得到了朋友们的切实帮助
为了使他能维持生计
朋友们发动身边的朋友们
从八大山人那里付钱买画
八大山人的手头顿时宽裕起来
八大山人的书画顿时有了莫大的影响
八大山人渐渐有了自己的“草堂"
八大山人渐渐有了自己的“画童″

这时的山人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之后
同时看破了出世和入世
他开始向内转求自己
诉诸笔墨 精于艺事
当下心安 当下解脱
其实,他一直都是清醒的:
情绪的偏激与表现的狂放
是艺术尚不成熟的表现
其实,他早就知道:
平其心,静其气,固其志
才能在更为广阔的大道上走得更远

12
洞彻了人生真谛的八大山人豪放中有了温雅
领悟了艺术至道的八大山人单纯中有了含蓄
他第一个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他把生宣纸着墨即洇散的缺陷变为了优势:
画小鸟则绒毛茸茸
画荷花则叶晕朦胧
画白鹤则仙气弥漫
直叫人拍案叫绝百拜不起

他将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极大地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
他画鹰
眼睛既不望天也不盯鸟
而是望向一只横行的螃蟹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欲罢不能
他画鹆
寂寞伫立于疏枝衰柳
视线所向尽是无涯的悲凉洪荒
让人由此而联想到坎坷悲凉的人生
他画花草
既哀怜它们的春秋代序
也在诉说自己的人生无常
他画鱼鸟
在“孤怪冷空无"的表象之下
却透露出人世间情与智的丝丝灵光
他画竹有节画兰有香画石有骨画鹭鸶如泽畔水边一朵挟带晨昏水汽的白云
他画瀑布就像一根紧绷在岩壁的琴弦于大山静穆深邃的怀抱中发出串串清绝的幽咽

他画《孤禽图》《眠鸭图》《孔雀竹石图》《猫石杂卉图》
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成为绝唱

他画《鱼鸭图卷》《杂花图卷》《荷塘戏禽图卷》《莲花鱼乐图卷》
在东方世界备受推崇
他画《古梅图轴》《大石游鱼图轴》《芭蕉竹石图轴》《快雪时晴图轴》

在世界画坛引起莫大反响
石涛这样称赞:
眼高百代古无比
书法画法前人前
郑板桥这样比较:
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
于右任这样评价:
山人之书,撷篆、隶、行、草之英华,得天、地、人文至美。
齐白石这样倾倒: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当年别有才。
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13
一灯萤然 万籁无声
“寤歌草堂"之内,八大山人秉笔直书:
吾室之中 勿尚虚礼 不迎客来 不送客去
宾主无间 坐列无叙 率真为约 简素为具
有酒且酌 无酒则止 不言是非 不闻官事
持己以敬 让谦以礼 平生之事 如斯而已
这是末路晚年的艺术家的座右铭
这是遗世独立的艺术家的宣言书
风花的潇洒,雪月的清空
唯有静者成主人
水木的荣枯,竹石的消长
唯有闲者悟其理
风平浪静,方显人生真正境界
味淡声稀,才是身心本来面目
在静夜尤为清越的一声钟声里
我分明感受到了八大山人那会心的一笑

14
我不知谁曾在他的榻前肃立过?
我不知谁曾向他躬下腰身过?
我不知谁曾为他涕泗潸然过?
我不知有哪一处黄土能容纳他那颗旷世天才的嶙峋头颅?
我不知有什么高度能超越他已经到达的高度?
我不知有什么深刻能参透他已经到达的深刻?
我只知他是
一个王孙一个和尚一个疯子一个画家
我只知他是
身在佛门,心心念念俗世
身在俗世,心心念念佛门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做梦中梦,现身外身
我只知他师法自然,行乎大道

感伤之极,乃至沉郁
凝咽之极,乃至慷慨
悲切之极,乃至含蓄
沉抑之极,乃至浑成
我只知历史有多么痛苦,他就有多么痛苦
历史有多少伤口,他就流了多少心血
我只知他活得太久太久
他活着的时候,亲友们都先他而去
我只知他活得太短太短
他死去的时候,正是他的艺术生命绽放得最为灿烂的时候
我只知躺下的并不意味死亡,正如站着的并不意味活着
我只知对于他个人来说
这样的坎坷一生八十年似乎是白过的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
有这样一个他和没有这样一个他是不是完全不一样的呢?

15
风
自远方吹向远方……
2020年2月6日至9日于武汉“封城"半月之际

作者:欧阳贞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诗集三部、摄影集一部、电视专题作品集一部。其诗歌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百余次。制片30分钟大型电视综艺节目220集。 (另有散文集《慢生活》、长诗集《绝唱》、手机摄影作品集《长方形的乡愁》、书法作品集《斗方矩阵》待出)。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所有图片均采自网络
欧阳贞冰更多精彩
家国情怀
《信仰之光》 李东杰 冉晶 杨建松 周晓 郭奇保 张抒毅 合诵
《文学之光》 夏露 杨建松 朗诵
《大河之光》 夏露 杨建松 朗诵
《真理之光》蒋毅晖 杨建松 朗诵
《长征之歌》 谢东升 赵霞 杨建松 李书
诸子百家
读《孔子》杨建松朗诵
《孔子》(组诗) 杨建松朗诵
《孔子和中原》《李白和江南》马贺林朗诵
《孟子》 杨建松朗诵
读《老子》 杨建松朗诵
读《庄子》 杨建松朗诵
《 黑衣剑侠:墨子》 兰霞 杨建松朗诵
《恶之花:韩非》 杨建松朗诵
经典巨匠
《诗经: 大河两岸之歌》杨建松朗诵
读《易经》 杨建松朗诵
《诗神:致屈原》 何方 杨建松朗诵
《英雄之泪:致辛弃疾》 杨建松朗诵
《巨流 : 致苏东坡》 杨建松朗诵
《史圣:致司马迁》 杨建松朗诵
《巨响:致陶渊明》 杨建松朗诵
《辋川之隐》 杨建松朗诵
《绝唱:八大山人》 杨建松朗诵
《嵇康》 泥桠朗诵
《阮籍》 泥桠朗诵
论道谈古
《禅道》——(一)修行的人 杨建松朗诵
《禅道》——(二)观壶 观云 观水 观莲 杨建松朗诵
《禅道》——(三)听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唱《我像雪花天上来》(外四首) 杨建松朗诵
《禅道》——(四)禅 、僧、觉、悟…… 杨建松朗诵
《茶道》——(一)茶 • 人 杨建松朗诵
《茶道》——(二)茶 缘 壶 杨建松朗诵
《茶道》——(三)中国茶 杨建松朗诵
《茶道》——(四)养壶人(外四首) 杨建松朗诵
《书道》 杨建松朗诵
《侠道》 杨建松朗诵
《中国古贤》组诗 杨建松朗诵
《中国艺术及其他》 杨建松朗诵
《铁匠之子》谢东升朗诵
大高原大西北系列
《在高原》 杨建松朗诵
《大高原》 杨建松朗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杨建松朗诵
《读甘南:致罗友明》 杨建松朗诵
《河西走廊》杨建松朗诵
《嘉峪关》杨建松朗诵
真情雅趣
《大鸟飞翔》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一《芳唇》 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二《献诗——致我永生永世的情人》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三《小女人》杨建松朗诵
《马鞍山马鞍山》 李显达
《棋友》 蒋毅晖朗诵
《钓者》 蒋毅晖朗诵
《我的两只农村户口的鸽子》外三首 杨建松朗诵
《乡村发现》(组诗) 杨建松朗诵
《手与手套》《伞之形象》《锥子》雷峻朗诵
《品茗》 张雅楠朗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