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回忆录系列播讲之十一
作者:赵洪洋 播讲:杨建松
除了工作和学习外,就是生活了。初到德国,导师让其秘书给我联系了房东,月租金500马克,这是一栋小楼,一共三层,有地下室,我住第三层,实际上是一阁楼,屋顶是斜面,一室带一卫生间,厨房是开放式的,用的是电炉,没有抽风机。屋里有衣柜,书桌,床等一应物品,还有床上用品皆都齐全,有暖气设备。接待我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人很客气。除了觉得租金贵点外,其它都甚为满意。这使我想起出国前一个月,医院在乙种宿舍分了我一间房,14平米,门口正对公用自来水池,房间很潮湿,墙壁都是霉苔,窗户和房间到处是灰尘和蜘蛛网,使用公共厕所,哪能跟现在的房间比。住在这么惬意的房间,安静的环境,心情也特别愉悦。
没过几天,接待我的老年夫妇带来他们的儿子,房子的主人,说要签一个租房合同,一本打印的德文条款,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合同,看的我眼花缭乱,况且合同还是德文的,里面动辄就提到要赔偿,我哪见过这阵势,心想这要赔那要赔,我每月就那点生活费,别到时赔不起,背了债,到时回国都回不成了。于是我没有签字,说是考虑考虑。经过一夜的思考,我不打算签合同,第二天,我到了老年夫妇家,送给老人风湿油治老太太的腰膝痛,又给他们讲些医学养生知识,最后请他们给其儿子说说,不签合同,就这么交租金住下就可以了。老俩口对我挺有好感,拿出糕点招待我,并满口答应我的请求,就这样住了下来。
要过生活,少不了柴米油盐,从定居于此的校友口中打听到,当地两个有名的超市,一个叫利得(Lidl),一个叫沃尔玛(Walmart)。
据说利得的性价比比较好,又名:穷人的超市,但可选择货品少,利得离医院近一些,所以去利得买东西比较多,后来有了自行车,可以去远一点的沃尔玛买东西了,而且这里的货物品种和量都比利得多很多。
在德国,牛羊肉比较贵,鸡蛋和鸡肉比较便宜,而当中,鸡翅和鸡腿又比鸡胸脯便宜,这倒真便宜了中国人,中国人好吃鸡腿和鸡翅,认为这是活肉,口感好,肉质韧而嫩,鸡胸脯肉纤维粗,口感差。所以国内鸡腿和鸡翅要比鸡胸脯贵。超市的疏菜,常见的是中国大白菜,绿叶蔬菜很少,有一种很小的绿色小包菜,吃起来很苦。后来发现有一处土尔其的蔬菜店,这里能买到国内的各种蔬菜,当时国内水果比蔬菜贵,而在德国相反,蔬菜比水果贵。每周一次跑超市,买的东西要够一周享用,但是在雪天,骑不了自行车,必须步行去买,每次不能买多,否则,提不动,这样就需增加一次购买。
(周末去超市买东西的路上)
初去德国时,早歺多在街边买德国香脆小面包夹火腿肠,一杯牛奶,中歺吃食堂,晚歺就自己做。西歺吃多了,晚歺就多一点中歺味。前三个月因实验室工作忙,晩歺多以面条对付对付,进入临床后,周末没事就想心事做做中歺了。出国前,煮个面条,炒个鸡蛋没问题,别的不会做。我母亲很能干,红案和白案都拿手,特别是手幹的面条特好吃,我的妻子也很会做菜,和我结婚前,家中请客她能做一大桌菜,包饺子全过程她一人就行。在写信请教妻子后,她回信详细讲解了炖鸡汤,红烧鸡翅和其它烹调方法,我如法炮制,开始炖的鸡汤不好喝,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在超市发现有汤鸡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用的是现鸡炖汤,自然不好喝。老母鸡炖的汤才好喝,那在超市叫汤鸡。
周末在家做饭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有油烟,房东老俩口就不高兴了,冬天,窗子打开透气时间长了,房东也会唠叨你要节约能源。为了减少麻烦,中国同事建议我搬到医护宿舍,那里是公共卫生间和公共厨房,做饭没人干涉,租金也便宜,这样我就搬去了。
德国年轻人的工作流动性很大,居无定处是一特点,而每搬迁一次,就要扔掉旧傢俱和电器,到新居再买新的。 依此特点,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政策,就是每周三是居民扔出不要傢俱和电器的时间,供需要的人去自由选择免费拿回家使用,晚上8点以后,政府会将路边没人要的物品用车拖走当废品处理。
我搬到医护宿舍后,屋内除纳西曼多教授送我的彩电、收录机外,其它如冰箱、烤箱、歺具、厨具、地毯、熨斗、吹风机等一应物品,都是在街边抬回家的,心里的高兴劲就不用说了。那时在国内能置备齐这些物品的起码得是万元户,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而我们夫妻当时的存款不足一万元。
(在宿舍招待来访的校友)
搬到医护宿舍后,周末,就有兴趣做中国家常菜、也学会自己包包子、包饺子、煎饼、做馒头、花卷等。相邻的中国同事和外国邻居也会闻香来蹭饭。有一位法国技师每周六都会来我这里拿走3~4个馒头,他说很好吃,并称这是中国面包。
德国是很讲清洁卫生的国家,国内各家窗户一般只在春节前才做一次大扫除,平时窗玻璃看起来都很脏,而德国几乎各家各户都窗明几亮,可以说是一尘不染。一方面是德国的绿化环境好,很少有大的基建项目,没有飞扬的尘土,公厕下水都是封闭式的,避免了一些肠道疾病的传播。
二是居民注重清洁,我亲眼目睹,不管是家庭主妇在家里做清洁,还是医院的清洁工,他们经常会为了清洁一处污迹,不惜趴在地上反复擦洗。那个认真劲儿,真让人十分感动。德国人对自身的整洁也要求很高,至少每位医生衬衣是天天换的,衣服熨的平整整齐,皮鞋擦的锃亮。我在国内时,穿着朴素,但也注意整洁。自认为还是比较注意衣着整洁的。但到了德国才觉得自己真不够讲究。在国内皮鞋穿半天就会蒙尘,在德国,穿一个月也很少有灰尘,新衬衣在国内穿一天,领口就脏了,在德国穿一周,领口也不见污迹。所以衬衣换的不勤,德国同事发现了我的问题。前面提到我的好友莱弗医生,有一次我连续三天和他同台手术,在更衣室,他打量着我说:“赵医生,你这衬衣三天都没换了。”我把衬衣领口拿给他看说:“你看,一点都不脏。”莱弗医生笑着说:“有些脏是看不见的,还是每天换洗一次为好。不然护士们会议论你的。”我投机取巧部分接受了莱弗的意见,因为我不可能每天都洗衬衣啊,我一共有4件衬衣,样式各不相同,每天换一件,轮流穿,这样别人看起来就以为我每天都在换洗衬衣,其实我是一周把衬衣集中起来洗一次,然后熨干熨平,如此,不会再有德国同事议论我了。
(带来访的校友游览洪堡小镇)
在周末,自己会去拜访一些在德国的校友,也会接待一些来访的校友,招待校友在我这里吃喝留宿不在话下。那时,德国有周末家庭出游火车票,一个家庭或者召集一群朋友一起坐火车出游,买一张很便宜的票,够一群人乘车。所以,一年中我也和朋友们买周末车票游览德国、荷兰、卢森堡和法国,当然德国以外的国家只能玩边境附近的城市和地方。
在洪堡,整个医学院和医院就像一座公园,环境优美,周末的早上我会起来跑步锻炼身体,从山下跑到山上,然后在山上眺望远方的田野。晚饭后,会散步到山上,看看夕阳。8年后,我再次来到此山上观景时,山下景色依然如故,而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感慨万分。
(在医院的山顶俯瞰山下田野)
作者: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第九届名誉主委、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总主编神经外科亚专科学丛书一部、主编专著三部、副主编专著二部、主译专著二部。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和朗诵作品六十余篇。参编三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赵洪洋更多精彩作品
《出国》回忆录系列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