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题记:草亭多地有,唯有此不同。不是草殊异,奇藏文脉中。

洗马长街有座禹功矶,传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之所”,后人曾在此建“禹王祠”,可惜为战火所毁。
1983年武汉市汉阳区在重修晴川阁时收进了禹痕,存储了史前的理水文化。新阁以“清末”为蓝本,重檐两层,抱厦、回廊、扶栏、藻井……就连附近那座元代禹庙也得到了保护,于是,洗马口、烟波石、楚波亭、八仙洞、招真亭、千花台……形成了一系列风姿绰约的地方文化,不仅古色古香,而且赏心悦目。不过,深谙禹迹的老人会告诉你,还应该去隔江的凉亭山看看,那里亭涵天下无。

据说大禹就是站在嶙峋(lín xún)的石崖南眺,看见大江对岸有个小河口,于是坐筏南来,登上了后来被沙羨(yí今江夏)称为“禹观山”的莽石堆。
在这里他与伯益一起反复观察并测量过小河(金水河)的水情,累了还在旁边的山腰草亭歇过脚,乘过凉,所以后人才将这里称作“禹凉亭山”,再后来不知被什么人抹掉了“禹”字,简化成了“凉亭”。

海拔只有59.9米的凉亭山,由北向南俏然而立,环抱着一个几千平米的山坳。“凉亭”与“禹观”两峰之间有条宽不足5米的峡谷,亭下溪口石桥就是通向嘉鱼的涂川古道[1]。
如果仅此,还真不敢说“草亭多地有,唯有此不同”。
让“真不敢”变成“敢说”的,是后来一所著名的大学在此植根并且赋能。
那是公元1949年11月,一位共产党的土专家被省委书记李先念派到了这里,而且碰巧在禹亭遗址上也盖一亭,旁边还搭了一排茅棚,不同的是这些不为乘凉所用,而是播下了一颗学校的种子,日后竟然茁壮成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

这专家是谁?
汪立波(1907—2002),一位出生于黄安(今红安)杏花乡新店村的共产党人。他原名汪立声(化名程孝忠)。其父汪心田因是农民赤卫队骨干遭敌人杀害后,他只能与母亲、弟弟苦熬岁月。为了养家,不足8岁的他就给地主放牛。
1926年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他也参加了革命,由于工作积极,翌年3月便被吸收入党。极为仇视他的还乡团夜围新店,抓走了他的母亲,割了她的一只耳朵,随即又残酷地枪杀了她;就连一个捡来的妹妹也被捆卖他乡。侥幸脱逃的小弟入寺为僧,后又死于破伤风。
党的“八七”会议后,怀着深仇大恨的他首先参加“九月暴动”,随即又参加“黄麻起义”,并任义勇军大队长。起义成功后,升任县游击队大队长、县委候补委员。

1931年,他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七团三营)营长时,再任决死队长,甘冒矢石攻打黄安。部队攻入城中后展开巷战,肉搏中他左腿被击断。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五十万人马,分两路向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他因重伤不能随队,被组织送到(黄安县)紫云寨养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为了刮去腐肉,他叫来七个人强行按着自己手术,两个小时下来,整个木台被汗血浸透,就连口中的栎棍也被咬碎,遗憾的是手术最后还是失败,这也导致他左腿坏死,终身残疾。红四方面军西征后,敌人对苏区强力荼毒,就连石头都要过刀,他与妻子(石墨兰)不得不离开老家,在乞讨中寻找党组织。十几个月后,功夫终不负人。

日寇占领武汉后,他奉命由(应山县)杨家寨赶到安(陆)应(山)孝(感)三县交界处的张家冲,秘密发展党组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以他为书记的张氏祠堂党支部还真就在赵家棚成立了。不久,李先念率领的独立游击大队到达这里,在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后,汪立波也被选为中共应山县委委员(同时兼任赵家棚区委书记)。那时,虽然激情燃烧,可也极为清苦,常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好不容易熬到1941年,没想到安北地区100多天不见滴雨,部队给养断绝,百姓也苦不堪言。为了坚持斗争,区委书记汪立波果断提出了“有田者出米,无田者出力,以工代赈,共渡荒年”的口号,并带领群众硬是勒紧裤带修建了胡王薛、河西杨、李家咀3座大坝,为来年的丰收提前备水。第二年升任安应县(安北、应南、孝感3县边界地区合并)县委副书记、县抗日指挥长兼政委后的汪立波,决定实施“千塘百坝”计划。18个月后,包括兴修106座土坝,开凿1063口塘堰的水利工程顺利完工。这一空前壮举初步改变了安应地区年年受旱的困境。为此延安广播电台和《解放日报》还做过专题报道。

因为“千塘百坝”,汪立波也被誉为共产党的“小禹”,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还将(赵家棚)大鹤山下那座土堤取名“汪公坝”。(此坝高15米、长80米,堤面宽4米,可蓄水60万立方米,灌溉500亩。)40年后(1983年6月16日),李先念在中南海接见他时还亲切问起:“抗日时期赵家棚修的水利还起不起作用?你那个汪公坝还在不在?赵家棚面貌改变得怎么样?群众生活怎么样?[2]”

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委派的金水农场场长逃走,职工们推举副场长胡群贤主动与共产党联系,要求军管。11月,湖北省政府任命汪立波为金水农场场长,省委书记李先念拉着他的手说:“老伙计,叫你去国营农场,就是因为你行,去了那里要搞好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哩。[3]”
怎样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来金水闸的途中他就想到了办学。
那时,农场场部设在凉亭山。放下行李的汪立波立即带领职工平地、砍树、割草,切砖,筑墙,不久,在凉亭山上就出现了勃勃生机,亭棚栉比。
汪立波以金水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的身份兼任这所还只有几间草棚的武昌农业学校校长(1952—1953)。
为了支持他办学,省农林厅还于1952年9月抽调了14位技术骨干前来效命。10月13日,学校终于开学了。就在开学典礼上,汪校长就提出 “艰苦奋斗、劳动建校”,并不顾腿残体弱,身先士卒,下场苦干。
或许生活太苦,或许有人认为学农没有前途,好几个学生逃走了。汪立波没有气馁,而是从10月20日后连续开展了25天的政治教育。就是这场大学习、大讨论,为日后的农校在凉亭山上深深扎根打下了基础。1952级学生凌定厚曾这样回忆:“汪校长作报告从来不用讲稿,但内容就是生动、感人、特别具有吸引力,听完了就想跟着他干”。就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得当,原来逃走的学生又负愧而归,而他则既往不咎。他牵着归来的学子走到田边说:“学农是粗中有细。不光是犁耙、锄镐,还有大学问、深科学。你们看这麦穗多长,它叫南大2419,是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亩产500多斤,比农民地里麦子产量高一倍还多,农业科学够你们学一辈子哩”。
11月17日,武昌农业学校正式上课[4]。
不过每周六,他还是来给师生讲革命故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空余时也喜欢听师生闲侃,边听边笑,就像邻家大伯。
那时学校的课程多,除了高中的语、数外,还有生物、达尔文主义和农业技术。到了期考,农业厅宣教处就来监考。期考为口试,学生抽签答题,满分为5分。设在草亭中的考场,显得格外神圣紧张。同学们都说,在那里受考,是赓续大禹文脉,崇高而雅致。

1954年长江发大水,汪校长在草亭动员,随后与全校师生手拉手匍在堤坡上挡浪,没有半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三年后(1955年),农校送出了第一批毕业生,个个都是各县争抢的宝贝。
半个世纪后,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初的茅草亭棚竟然孽变成了两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和畜牧专科学校(后又改为省畜特研究所)[5]。

凉亭山草亭不再;不,凉亭山宝亭永存,那是神农、大禹精神的华美结晶,也是共产党人赓续出来的甲天下!
注:
[1]任永山.金口镇志[M].内部图书.1991:40.
[2]汪世芳.踏着父亲的足迹寻根[N].中红网—红色旅游网.2022-03-04 15:27:32.
[3]武昌县志编纂委员会.水利[M].武昌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2:279.
[4]叶维范.听党话,做奋发有为青年——热烈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N].湖北工程学院.2019.11.7.
[5]档案颂辉煌.11|武昌农业学校首任校长汪立波[J].湖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2022.9.29.
2023.8.27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工作部会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阅读破亿的“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彭敦运【工笔江夏】【琴吟江夏】
系列诵读简介暨作品索引